我在雅典旅游的时候,感觉这个城市并不是很有钱的样子,顺口就问了ChatGPT一下:

“雅典中产人均收入多少?”

它回答我:折合人民币大概1.2~1.6万元。

我又问:那上海呢?

它说,大致在2-3万元之间。

对嘛,我大上海必须比雅典强的多。再继续问:“给我全球范围内,人均中产收入最高的城市的TOP10。” 然后得到这个列表。

排名 城市 国家 中产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估算) 主要高薪行业

1 苏黎世 瑞士 6-8万元人民币 金融、制药

2 旧金山 美国 5-7万元人民币 科技(硅谷)、金融

3 新加坡 新加坡 4.5-6万元人民币 金融、物流、科技

4 奥斯陆 挪威 4-6万元人民币 能源、ICT

5 慕尼黑 德国 3.5-5万元人民币 制造业、金融、汽车

6 阿姆斯特丹 荷兰 3.5-5万元人民币 金融、物流、国际服务

7 首尔 韩国 3-4.5万元人民币 消费电子、汽车、内容出口

8 东京 日本 3-4万元人民币 金融、制造、出版

9 多伦多 加拿大 3-4万元人民币 金融、资源、科技

10 哥本哈根 丹麦 3-4万元人民币 公共服务、医疗、能源

上海并不在列。

我本来以为上海应该能上榜,毕竟GDP高,全球地位也不低,但实际收入结构却拉开了差距。后来知道上海大概处在20~30的位置。

于是我追问:“这些城市为什么中产收入这么高?”

它的解释是——收入高的城市,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主要行业是高附加值行业,比如金融、科技、医药、能源;

2.主流岗位处在价值链中高段,不是大量靠体力或重复劳动的岗位;

3.国家本身人均GDP高、税负合理、福利强,居民可支配收入高;

4.城市本身吸引全球人才,稀缺性和竞争驱动也抬高了收入中位数。

换句话说:

收入 = 城市支付能力 × 行业利润空间 × 岗位稀缺程度

于是我开始更细地拆解这个结构:

一、行业决定利润上限

ChatGPT把行业粗分成三档:

高收入行业: – 金融(投行、资管、保险精算、并购等) – 科技(AI、SaaS、硬件、大模型相关) – 医药、能源、新材料(研发/市场) – 法律、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

中等收入行业: – 制造业(汽车、设备、半导体代工) – 电商/平台/内容(B站、知乎、抖音) – 教育、职业培训、营销、公关、广告

低收入行业: – 餐饮、零售、物流、物业 – 行政、人力、文职、客服 – 线下服务业(包括医美、健身、宠物护理)

收入差距不仅是公司不同,而是行业本身创造的利润空间不同。

举个例子: – 在美团送外卖月入过万很辛苦,但也就那样了。 – 在美团做核心推荐算法的工程师,年包百万并不罕见。

行业相同,但岗位位置和价值点不同。

二、职业决定可替代性

很多行业看起来高收入,但只有极少数岗位是真正吃肉的。

ChatGPT按可替代性粗分:

岗位层级 示例岗位 收入范围 特征

顶层 投行VP、基金经理、AI架构师 100W+/年 极少数,稀缺,强资源导向

中层 产品经理、技术主管、咨询顾问 30-80W/年 职能中枢,需经验+判断力

基层 客服、行政、文案、运营助理 10-25W/年 高可替代,劳动密集,低决策权

也就是说,不仅要看行业,还要看你在行业里的哪一层。

你是执行者,还是定规则的人?

你能独立拿结果,还是只能做模块?

你能调动人资源,还是只能汇报?

差距都从这些细节开始。

三、国家和城市的支付能力

一个物流岗位,在中国、美国、瑞士、印度,它的收入完全不同。

为什么?

国家整体人均GDP、最低工资、社会保障体系、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都会影响企业的定价逻辑。

ChatGPT给的例子很有代表性:

瑞士:超市收银员税后工资月薪2万+人民币,社保齐全;

美国:建筑工年薪可达50-70万元人民币;

中国:基层岗位多集中在月薪5000-10000区间,且常常无社保或依赖加班。

企业不是慈善家,只在社会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定价。

城市的情况同理,旧金山的软件工程师比北京高,是因为产品卖价也高、融资也多。

所以你不能简单说“美国岗位就是香”,你要看它背后的市场和支付能力。

四、如果你现在想年入更高,你能怎么选?

从这三类结构出发,ChatGPT总结了普通人真正能做的三类选择:

去金融而不是卖课

去芯片而不是做教培

去平台研发而不是平台运营

不同行业,即便你在“同一层”,分成差距也是几倍以上。

不只是执行,要争取到能独立交付的岗位

能判断、能协调、能调人和资源,是关键能力

投资自己学一门稀缺的技术或技能,是破局关键

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好的学历在高门槛行业里,常常是敲门砖。

一些路径的回报很高,但要早投资,比如: – 法考 – CFA、CPA – 博士/硕士学位 – 顶级编程能力或设计作品

不是所有城市都值钱。

做互联网的去北京/杭州/深圳,而不是重庆/西安;

做制造业的去苏州/佛山/青岛,而不是北京;

做传媒内容的去上海/广州,而不是合肥;

城市跟你的行业是要匹配的,不然你做得再好也卖不上价。

五、你其实是可以选的

这轮对话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

很多人挣得少,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从一开始选错了方向,或者干脆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选”。

他们觉得“有工作就不错了”,“能上岸就好”,结果就走进了一个高替代性、低成长性的轨道。

等再过几年,发现收入上不去、人也动不了了。

这时候要换行业、换岗位、换城市,反而更难了。

所以最关键的不是让你焦虑,而是让你早一点明白:

你不一定非得去旧金山,但你得知道你在上海做的这份工,在这座城市,在这个行业,在这个层级,值多少钱。

你能不能换个组合?你愿不愿意为那个组合多花点时间成本?

这不是励志鸡汤,这只是你必须面对的现实。

因为十年后你能赚多少钱,今天其实已经开始写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