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读书记《复盘网飞》是本好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连续看完的,已加入我的图书推荐清单

读的过程中,我产生了 3 个疑问,感谢小助理 Ch3NN 帮我搜集到了相关资料,以及做了读书摘要。沿袭老规矩,本文打赏都是他的。


1.1 关于 Netflix 的三个问题



1、Netflix 首次上线的宣传文章以及宣传主打的是「租赁」还是「销售」?

因为书中提到 Netflix 在早期较长一段时间,其收入超过 95%(我记不清楚了)都是来自销售。那么引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如果它主打宣传是租赁,那么来的用户应该是奔着租赁来,不应该有这么大比重是销售,即便销售单价比租赁更高;第二是在租赁收入不到 5% 的情况下去砍掉销售,那真的是够果决和有气魄,决定了 Netflix 未来的成功,当然也可能直接挂掉。

首次上线的宣传文章来源于 1998 年 4 月 20 日《圣克鲁斯哨兵报》,宣传主打「租赁(Rent)」


Santa Cruz Sentinel Mon Apr 20 1998


Netflix.com on April 14, 1998

Netflix.com 首次被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存档于January 17, 1999。在这个页面,「Rent」出现 22次,「Rental」出现 11 次;「buy」出现 2 次。

宣传语:Rent from NetFlix.com.Buy from Amazon.com.

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19990117011532/http://www.netflix.com/

Netflix.com on January 17, 1999


在 1999 年这个页面上,Netflix 已经是全面做租赁了,把销售流量导给了亚马逊,这个和书中描写一致。只可惜无法找到更早的历史页面,不知道最早的网站版本上是如何介绍租赁和购买的。


不管怎样,Netflix 确实一直主打租赁,并始终坚信租赁是未来。在租赁业务并不那么好,甚至是非常差的情况,砍掉销售,All in 租赁。而用户选择购买 DVD 我猜更多是基于习惯和租购价格差异不大,直到 Netflix 推出了创新的订阅模式,才真正引爆租赁收入。



2、「无人、知晓、一切」的原句

书中的「无人、知晓、一切」这个标题于我很有共鸣。因为创新就是打破一切常规,追求未知可能。所以也想知道这句话的原文和出处,如下:

“Nobody knows anything...... Not one person in the entire motion picture field knows for a certainty what's going to work. Every time out it's a guess and, if you're lucky, an educated one.”

― William Goldman, Adventures in the Screen Trade

无人知晓一切...... 在整个电影领域,没有一个人能够肯定地知道什么会成功。每一次出来都是猜测,如果你幸运的话,也是一种有教养的猜测。

——威廉·戈德曼(美国小说作者、剧作者和影视编剧),《银幕交易历险记》

3、Netflix 为什么要自制内容?

各种视频平台都在持续的搞自制内容,只买内容不是更简单吗?平台做内容又如何处理和其他内容制作方的关系呢?

自制内容的原因在 Netflix 2019 年的 10-K 中有提到,主要有三点:

  1. 知识产权风险,不论是 Netflix 上的内容还是用于做市场推广的宣传资料,由于都来自第三方,第三方自身存在的知识产权的风险会连累影响到 Netflix。
  2. 增加 Netflix 的差异化竞争力,降低内容依赖风险、控制采购成本,用以保证更好的用户体验、口碑和留存。
  3. 结合上两条,便于业务进行国际化扩张。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看 Netflix 2019 年的 10-K 报告,注意文件较大,相关内容范围为从第 4 页到第 5 页。Wikipedia:10-K 表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的年度报告,其中全面概述了公司的财务业绩。尽管名称类似,但10-K表的年度报告与通常光鲜亮丽的“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不同,公司在举行年度会议以选举董事时必须发送给股东。10-K包括公司历史,组织结构,高管薪酬,股权,子公司和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等信息。



1.2 读书笔记




真相是,每一个好主意背后,都有上千个馊主意。这两者有时很难区分。定制棒球棒、个性化冲浪板,为宠物狗量身定制的狗粮……这些都是我向里德提过的想法,我们都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也曾以为它们要比最终孕育出网飞的想法更好。而网飞把最初的创意变为现实,也经过了为期数月的研究、几百个小时的讨论,以及在一家家庭餐馆里开的数次马拉松式会议。

我不知道什么点子行得通,什么行不通。在 1997 年,我只知道自己想要创业,我想在网上卖东西。别的什么都不知道。


想法要多,想法更要花时间研究琢磨。




坏消息在旁边一列:租金收入。

当我看到它仍然停留在 4 位数时,我简直不寒而栗。

更别说千位数字是 1 了。

我们的 DVD 销售额为 93000 美元,DVD 租金却只有区区 1000 美元。


我上面还乐观了,租赁收入连 1% 都不到,居然敢砍掉 99% 的销售。




如果他们出售的每一台播放器都附带一张优惠券,为用户提供在网飞免费租赁 3 次的机会,那么会怎么样?

鸡。

鸡蛋。

一下子全有了!

这可以给我们的网站带来流量,而他们也可以扩大 DVD 的用户基数。听起来挺不错的,不是吗?

但三个人都礼貌地拒绝了我。


创业的乐趣之一就是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靠创意来赢得机会;即便有一个很棒的、后来被验证非常成功的想法,在早期也肯定会碰到挫折,问题是,你会相信它且坚持尝试吗?




目前,我们是行业里唯一的选择。但不久之后,亚马逊就会进军 DVD 销售市场。紧随亚马逊之后的将会是博德斯连锁书店,接着是沃尔玛。之后,全美几乎所有商店,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店,都会纷纷加入这场竞争。

一方面,DVD 销售的核心其实就是一项商品业务。我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一旦每个人都在以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式销售着完全相同的产品,我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零就只是早晚的问题了。这也许不会发生在下周或者下个月,甚至下一年也是安全的,但这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当这一切真的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完蛋了。


对业务本质的思考,对竞争发展的思考,然后产生了关键决策。




监测数据显示我们卖出了很多张 DVD,但我们就是无法说服任何人通过网飞租赁 DVD。


用户是难以教育的。今天我们习惯会说:“用数据说话。”当你看到这样的数据,你还有信心继续做租赁吗?所以,一方面,数据可以说话,看它在什么条件下说话;二方面,一个想法模式不是一开始就可行的,而是经过无数次调整进化才变的可行的。




我靠在椅子上,心里想着:现在每件事都变得不必要地困难了,所以我们必须专注。

但是应该专注于哪方面呢?

我们是否应该专注于 DVD 的销售?销售收入占我们总收入的 99%,但随着竞争对手蜂拥而入,这笔收入就会缓慢且无可避免地蒸发。或者,我们是否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到 DVD 租赁上去?倘若我们真能做好,那么 DVD 租赁将会是利润丰厚的业务,但此时此刻这项业务还没有一丝起色。

没有简单易得的答案。


创业公司,更要专注、聚焦。(知难行易,我也正在努力。)




我希望这个故事能就此结束,以好消息收尾:我们以不到 5000 美元的总成本获得了近 5000 名新客户(他们都拥有 DVD 播放器);以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上获得报道收尾;以获得了连杰西卡·辛普森也很难争取到的关注度收尾。


创意营销远比常规市场花钱投放更有价值,也更能表现人的能力。




重要的是想法本身。如果这是一个馊主意,那么不管我们多关注测试中的细节问题,它也不会成为一个好主意。但如果这是一个好主意,那么不管有多少障碍或者我们这边的工作做得多马虎,大家都会争相涌入享用这项服务。面对网站出现的问题,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们会重启网站,会试着想办法绕过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会打电话给人工客服下单(而我们的电话号码此时甚至都还没被列入联络方式中)。

如果大家想要你手里的东西,那么他们会砸开你的门,跳过损坏的链接,央求你再多给一点。如果他们不想要你的东西,那么单纯改变网页的配色是无济于事的。


有需求的产品做的再差也有人追,没需求的产品做的再好也没人看。




每天我都会走到苏雷什的办公桌前好几次。苏雷什会从我们每天产生的海量信息中提取所有重要的数据,将其转化成一种我们都可以消化和使用的形式。我敢肯定,他当时已经开始害怕我靠近他的办公桌了,害怕喝了太多咖啡的我总是紧张不安地问他要数据。但我太想知道了:订阅用户数有没有比昨天更多?或者更少了?有多少人参与了订阅计划?有多少人对广告视而不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在哪一步决定放弃的?


关注和业务有关的一切,而且永远保持思考。




「无人知晓一切」并不是在控诉。它是一种提醒,一种鼓励。

因为如果「无人知晓一切」——如果真的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些想法是好的,哪些不是,如果不可能知道谁会成功,而谁又不会——那么任何想法都有可能是成功的。如果「无人知晓一切」,那么你就必须相信你自己,你必须进行自我测试,你必须愿意承担失败的风险。

硅谷的头脑风暴会议,通常会以一句「天下没有馊主意」开头。我始终无法苟同。肯定是有馊主意的。但如果你不去尝试一下,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想法到底是好还是坏。

正如网飞的经验所体现的,有时候馊主意也可能变成好主意。

可以失败,但不能放弃想象和勇气,以及再来一次。




专注,这就是企业家的秘密武器,它在网飞的故事里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放弃 DVD 销售业务,放弃按件计价的租赁模式,以及最终放弃了网飞初创团队的众多成员——为了公司的未来,我们不得不抛弃一部分过去。有时候,这种极度的专注似乎有些冷酷无情——确实有点儿残酷。但这又绝不仅仅是残酷,它更是一种勇气。


专注是反人性的,需要经常自省。




如果我们把开辟加拿大市场所需要的精力、人力和脑力应用到业务的其他方面,我们最终得到的回报要远远高于 10%。拓展市场只是一个短期举措,它仅仅具有短期的效益,而且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同上,一直、反复,强调专注。贪大,不要贪多。




整件事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相信你的直觉,但也要检验它。在做任何具体的事情之前,数据必须先行。我们虽然猜测次日送达很重要,但是在分析测试结果时目光太过短浅,所以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此,需要进行一项额外的测试,一次真正跳脱定势思维的测试,来理解我们凭直觉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一旦理解了它背后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个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潜力——巨大的潜力。


执行非常重要。如果因为执行不到位,导致结果不佳,然后反过来怀疑决策,那会是比较令人郁闷的事。




在网飞,有不同意见并没有错。事实上,分歧是我们「绝对的坦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的就是分歧,因为我们鼓励激烈的辩论。在网飞的会议上不存在论资排辈,没有谁的意见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头衔高、年长或者薪水高就更具价值。在达成共识之前,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

不过,无论争论多么激烈,网飞内部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那就是一旦得出了显而易见的正确结论,就该着手实施了。争论是为了更好地合作,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谁是对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对了。


很可惜,在大部分公司里,大家有意见都不会直说,不想得罪人。有少数一些不怕得罪人的,又不太会团结人。




「每个冲过澡的人都有过一个想法,但真正与众不同的是那些从浴室出来,用毛巾把自己擦干,然后采取行动的人。」「每个冲过澡的人都有过一个想法,但真正与众不同的是那些从浴室出来,用毛巾把自己擦干,然后采取行动的人。」


知行合一,Just do it!


题图:Photo by Thibault Penin on Unsplash


顺手给小助理打个广告。

他的公众号:Ch3NN述(ID:Ch3NNsay)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你会读到以无尽的好奇写下的无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