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大概是 2010 年左右,在我个人目标规划中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看这个节目,来学习一些创业相关的知识,和它并列的职业任务还包括了学习考试 ACCA、PMP 等。
可以看出我“拖沓”的功夫相当了得,一拖就是 10 年。
直到前一两个月,整理文件翻到了这个目标规划,发现有 1/2 已经不用去实施了,因为过时了;再有 1/3 也不用惦记了,因为用不到了;再有 1/4 也可以忽略了,因为价值不大。
你看,其实重要的事真的没几件,啥也不做一样混着挺好。
不过,当我找了一两部清晰率感人的《赢在中国》节目稍微看了看时,哇哦,我错过了什么?
马云讲的真是好啊。
抱歉我的词藻太少,的确只能用好,很棒,牛逼这样的词来直接表达我的感受。
我想我过去是不是对马云有什么误解,因为看了太多他口若悬河跟个大忽悠似的出现在机场以及各种媒体上,要么吹牛逼,要么在装逼,要么耍聪明。加上彼时的我超级盲目自负,于是对马云直接无视了。
而现在再来看《赢在中国》,也许是因为我有所经历,所以稍许能够真正感受得到他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说什么。越看,越佩服,越感慨。
于是带着好奇,找了和马云相关的这几本书看了看,收获颇多,虽然好像晚到了十多年,但对我来说,或许也是最好的、应该的时间点。
首先看《这就是马云》,是马云的助理陈伟写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名人真实的、生活化的内容,媒体上的文章和公开的视频,总会限制太多、包装太重,无从了解作为一个人真实的内在。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之前的状态和过程。和之前一样,我把对我来说有感触的文字摘录下来,再附上自己的解读。
「穷开心」是创业初期最准确的诠释。虽然当时我没有加入公司,但我经常去看望他们,因为他们就在我家隔壁。马云总会想出各种方法让大家高兴,对工作表现好的伙伴,没有条件进行物质奖励,马云就给他们「加寿」。每次总结会时他都会给这位伙伴「加 200 岁」,给那位伙伴「加 300 岁」。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寿数」,有位姓钱的伙伴「加寿」最多,共加了9000岁。他现在已经移民加拿大了,2010 年回来住马云家,还跟马云学太极。他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他曾经是「九千岁」。
可以看出马云是非常乐观、思维活泼具有创意的人,善于营造氛围、激励他人。跟马云在一起,创业的结果可能不那么重要,创业的过程本身就很开心,很有意思,团队也容易承受更多压力和诱惑。
马云不仅自己「做梦」,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还组织大家一起「做梦」。有一年年底,没有年终奖还要加班。一天,马云把大家组织起来开会,说:「假如你们每人有 500 万元年终奖,你们想怎么花?」大家七嘴八舌就说开了,兴奋地畅想了近一个小时,马云突然打断:「好!大家说的这些都会实现,接下来干活吧。」
活跃气氛、调动情绪、憧憬激励,而且非常有趣好玩。只是这种能力无法学习,只能羡慕。
「在公司里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哪个没有把脸皮当拖把在地上拖过,拖过你就不会不懂装懂,就会脚踏实地。」
求是、不端、不装,不耻下问。作为管理人员,特别担心的就是不懂装懂,然后乱承诺和瞎指挥,这会导致产生很多错误的信息传导和不负责的决策。但凡能够且可以担当责任的,就绝对不能要面子。
淘宝的倒立文化大家可能只是隐约了解。淘宝创立初期遭遇了「非典」隔离,为在狭小的房间里锻炼身体,马云带头倒立。而我认为那只是表面现象。再小的空间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为什么马云偏偏选择倒立呢?因为马云从小就习惯「另眼看世界」,认为「倒立者赢天下」。
很早有个名词叫“逆向思维”,其实更准确的来说是“跳出框架”,就甩开已有的规则限制,不追求应试考试中“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转而发现更多无限的可能性。
马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不开心」,他说自己只有「心不开」的时候。而他通过和各种各样奇人异士的交往,通过佛教、道教以及东方、西方哲学的道路,悟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管理之道和人生信念。
在不受限的思维模式下,对文字本身进行灵活推敲,会撞击出矛盾,也能产生创新,获得不同的感悟。
马云很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外婆都会带他去烧香拜佛,外婆跟其他烧香的人一样,拜佛时都是愿菩萨保佑全家平安、发财。而每次马云都会「纠正」外婆,说应该「保佑」菩萨们平安、快乐。如果菩萨也需要用钱,那就「保佑」他们发财。马云每次说起这件事都开玩笑:「菩萨如果自己都不快乐,他怎么给你快乐?他自己钱都不够花,怎么让你发财?换个角度想,大家都有求于菩萨,而只有你为菩萨着想,那菩萨最后会保佑谁?」就像现在,马云就把每个中小企业看作是心中的「菩萨」。
以上这几段都有共同之处,就是非常活跃、不受限制的从各种角度来看问题,得到不同的想法,而且可能更有其道理。
马云之前说过:「我们为努力鼓掌,为结果付报酬。」这句话初听起来有点太现实,太以结果为导向,直到我在马云的书上看到另一句话:「世界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有人试图把它变成天堂。」所以,再好的出发点、再努力的过程,如果没有好的结果,那都没有意义,甚至反而是灾难。马云开玩笑地解释:「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赌徒,出发点也是赢钱造小洋楼,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
动机不重要,结果才重要。努力没有用,结果才有用。
马云一直强调:「淘宝要不断创新,支付宝更要创新,千万不要把支付宝做成银行的模式。」
有一回我私底下问马云:「银行建立和发展已经这么多年了,该创新的银行早都创新了,我们真的还能再创新吗?」马云没有正面回答我,说了句:「音符只有 7 个,而音乐家有千千万,你怀疑过他们还能写出新歌吗?」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创新是无止境的,只是难易的区别罢了。
不墨守成规,不按常理出牌。有新,才有变,才有机会。如果只是遵循别人的规则,那只能得到和之前一样的结果。
还有一次我问马云:「您常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这句话我不是太理解。」
「你真的不理解吗?」马云说,「假如有一天淘宝网的总裁和副总裁及所有高管同时离职,你也没有机会做淘宝的CEO,『运气』不会降到你头上,因为你不懂淘宝网。哈哈!还有,你听过马克·吐温和贝尔的故事吗?」当年马克·吐温热衷投资科学发明,可每次都投资失败,他灰心了。当再有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奇怪的机器希望他投资 500 美元时,他拒绝了,为了不伤害这位年轻人,马克·吐温最后说:「祝你成功,贝尔!」这个贝尔,就是电话的发明人。从表面上看是马克·吐温「运气」不好,而实质上是马克·吐温不具备判断科技创新的「实力」。
运气来的时候,你得能抓的住。并且,是有胆识和能力抓住。
阿里巴巴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拥抱变化」,不但要「拥抱」外界的「变化」,还要「拥抱」领导改变主意的「变化」。马云是一个有错必纠的人,他常说:「我又不是神仙,发现错了再改嘛。」
有一回,一位副总裁对马云说:「马总,你今天跟我说的和上个月说的不一样。」「按照今天说的做。」马云开玩笑地说,「你应该高兴才是,因为你的老板我,比上个月懂得更多了!」知错就改,因为马云清楚,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乍看好像是马云给自己找借口和找台阶,其实做过老板的人都有同感,市场如战场,战况风云变幻,上一分钟的一个决定,下一分钟可能就必须推倒重来。这里会有两个事实:一是谁都会犯错,重点在于,不要犯致命的错,犯错了要学到东西,还有就是同样的错不要再犯;二是我们要的是成功胜利,而不是稳定不变,不怕犯错折腾朝令夕改,就怕啥都没做错但却死了。
记得马云在练拳期间问过王大师:「您和您的两个儿子在太极的造诣上谁更高?」
王大师说他虽然武功很好,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表达不清楚,所以他练太极走过很多弯路,是经过无数次的错误才一点一点悟出来的。而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没有走弯路,所以十几岁开始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马云沉思了片刻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云认为,王大师的太极造诣更高,如果哪一天遇见水平相当的对手,王大师能很快找到胜敌的方法,而他的儿子未必。
看过《七龙珠》的老同志们都知道,只要孙悟空出场,大家心里都特别踏实。而孙悟饭出场,大概率都会失手。虽然孙悟饭潜力更大,也没走弯路,但经验太少,心态更嫩。这两者相比较,一代目还是更靠谱。
马云之前常说:「假如我要写一本书,我就写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现在明白了,有些错误是必须犯的,而且越早犯越好,马云说:「顺风顺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逆风逆水成就了我们的人。」马云认为两种成长缺一不可,如果之前都是拍脑袋选对了方向,「事业」是发展了,而「人」没有成长,那你总有一天会出错,而越晚出错损失越大。
马云曾说过,阿里巴巴把能犯的错误几乎都犯过一遍。这句话我是信的,任何一个公司和创始人,在路上都会有盲点和错误的决策,而犯过的错,形成了经验,就好像得了病后恢复,免疫力会提高一样。只是还是那句话,要避免致命的错。
「老」就是老师,「板」就是规矩,所以老板就是给员工做老师并给他们设定规矩的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否则说明你没自信。信任是两个词,相信人然后任用人。「将」要有性格,而「帅」要没有性格,胸怀包容万物。专家和学者是两回事,学者可以是听来的,而专家必须是自己干出来的。
马云对“老板”、“信任”做了他自己的诠释,这是他不断颠覆思考的结果。绝大部分人,只是看到这些词,了解了大概意思,就会接受,然后不再深入,更不用说去质疑和给它赋予新的定义了。
今天很多人都不满意头上那顶帽子(有个学生的学位帽掉下来了),没有一顶帽子是适合你的,因为这个帽子是学校给你的。我毕业 26 年,已经把自己的帽子拿掉了,没有一顶帽子适合我,也许在座的各位也一样,每一天都要去探求、寻找适合自己的那顶帽子,打造适合自己的帽子。
我给大家一个提醒、一个建议。提醒是:今天你们获得了堪称中国最高荣誉的毕业证书,但那只是一张纸,只证明这 4 年、6 年或者 8 年,你父母为你付了很多学费,这只是一张学费的通知单而已;你付了那么多学费,花了那么多时间,过了很多的模拟考,但这仅仅是模拟考而已。
每个人都不同,走属于自己的路。学历只是经历,能力才是实力。
我也相信今天在座很多人对于毕业以后都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比如我是学经管的,毕业以后能当老板吗?能够找到一家好公司吗?其实这些担心谁都有,每天都有。我刚创业的时候天天担心能不能活下来,到后来我担心这个公司会不会长大,到今天公司长大了我担心它会不会倒下,现在的担心比以前多多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这种担心中,担心很正常,不担心才不正常。我想给大家的建议,也是我个人真实的感受。这 30 年来,我天天都在担心,但是我担心的是自己不够努力,担心自己没看清楚灾难,担心自己没把握好机遇。有一点是不用担心的,你们一定会遭遇眼泪、冤枉、误区、倒霉等各种事件,一定会碰上,这个不用担心,你迟早都会碰到。
没有必要担心,因为肯定会碰到坏事,而且只会更多更差。然而,担心却一点用都没有,这种情况下,不用担心它是不是会发生,而是做好心理准备,等任何坏事发生的时候,去解决它就是了,或者,接受它就可以了。否则,还能怎样呢?
人家说,阿里巴巴你们今天特别成功,是什么原因?其实如果没有「中国黄页」,没有前面我们到外经贸部去的经历,没有无数的失败,我们是不会走到今天的。任何一棵大树下面一定有巨大的营养,这巨大的营养来自于这个时代很多人犯的错误。很多人 MBA 毕业以后,很难去做创业者,或者做了创业者很难成功,因为 MBA 可能教了很多东西是告诉大家别人是怎么成功的,所以看了很多别人怎么成功的案例。而人学了成功的案例之后就会想入非非,认为我也可以这么成功。
而我自己觉得创业 10 多年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永远在思考别人怎么失败的,哪些错误是这些人一定要犯的。因为成功有很多的要素,有很多的东西是你没办法学的,比如你刚好碰上一个很好的人,运气很好,或者你刚好碰上一件很好的事,你刚好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而失败呢?我发现很多企业失败的道理基本上都差不多,只要把这些失败的东西学习好了,自然就好了。做企业、做商人很艰难,就像打仗一样,活着就是成功,从战场上回来的人就是成功的,不管他在战场上表现怎么样。商人也一样,你走上这条路的时候,就应该想到,95% 的人已经倒下了,凭什么你就是那幸运的 5%?你要想成为这 5% 的话,要记住,你必须学习那些倒下的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你不要去碰,然后找好未来的规律——这是我这几年花时间思考最多的事。
成功无法复制,错误可以避免。大成靠势力,小成靠实力。
几年前我参加论坛,很多人总觉得这个人讲话很奇怪,有些听起来有道理,有些听起来大家不能接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今天阿里巴巴的市值也好,上市成功也好,不是今天做的,是我们 15 年以前的想法。
我们每个人做事情一定要去思考,如果你只做今天的生意,你想今天做明天就成功,你是一定不会成功的。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了,不要说我们公司以外,我有时候坐在公司里面,看看我们公司那帮年轻同事就目瞪口呆,这帮人怎么这么聪明?!比聪明你已经没有机会了,比勤奋估计更没机会,你只能比未来,我认为 10 年以后中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我必须去做。
马云选择了一个更长、更大的事业,因此赢的更大。但是,这是无论实施还是结果上都成功概率很低的方式,我个人并不认为能有效参考。从马云自己前面几次创业的结果来看,他更多的是选择了互联网、电子商务这个大领域,而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业务,至于说15年以前的想法,也是模糊朦胧的,我并不相信他想的那么清晰具体。只是,如果选择赛道,选择积累沉淀,不用想的那么远,有5年时间,就能看到结果了。
这本书的12位大佬都以特别平常的口吻来描述马云,更多的是勾勒出马云个人更加真实、平和的形象,指导性的话语并不多。
他让我讲一下我这个脑白金从开始到后面怎么做起来的。其实可能想给他的团队增加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马云很在乎他这个团队的成长。其实马云的大多数决策,最初创立这个想法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下面的团队,他是最后拍板的人。他给下面的压力很大,你干得不好马上就撤你,他这一点做的很好,很不讲情面。马云的员工都很亢奋,亢奋就意味着,他们在不断地思考,在干活,在交学费,这些人才会成长。那些 80 后,85 后,90 后,再过几年也能出很多高管。
史玉柱这句话有两个点:干的不好就得换;高管牛人都是成长出来的。
「想清楚干什么,然后就要清楚该干什么;知道该干什么之后,要明白自己不该干什么。在创业的过程中,四五年以内,我相信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会面临很多的抉择和机会。在每个抉择和考查机会的过程中,你是不是还是和第一天,像自己初恋那样,记住自己第一天的梦想,至关重要。在原则面前,你能不能坚持?在诱惑面前,你能不能坚持原则?在压力面前,你能不能坚持原则?最后知道想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后,再给自己说,我能干多久,我想干多久,这件事该干多久就干多久。」
这是极少数优秀创业者的特质,并不具有普适性。而且优秀创业者不会把这当回事,而不合适的创业者或伪创业者就很容易掉进这个坑或把它当作说辞。
有了一个理想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自己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很多创业者呢,都想想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具备。该怎么办?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如果机会都成熟的话,一定轮不到我们。我看见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晚上出门之前说,明天我将干这个事,第二天早上仍然走自己原来的路线。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不给自己的梦想一个实践的机会,你永远没有机会。
创业者的核心是“闯”和“创”,敢冒风险,立刻执行;无视规则,突破创造。
我曾经就公司发展请教马云时,我说我的公司今年人数会增加到 136 人的样子,他一听完就说,你把人砍三分之一下去。我说没有理由吗?他说没有理由,就去砍。他说一个公司管理人员永远在说缺人,谁都知道人多了活就少了,人就舒服了,很多刚成立的创业公司的 KPI 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肯定是多的。他说人多财务成本高,这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那些闲人会让全心全意投入加班加点的人感到不平衡,久而久之,公司的文化风气就不行了。我回来后在 4 个月内把优米网 110 多位员工降到 80 多位,工作量仍然是原来的工作量,但运转正常。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马云当时给我的这个建议不仅节省了公司的成本,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几十个员工的成本不是小数字,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对公司文化价值观的贡献。
公司人多的原因或者因为贪多,或者因为人挫,业务雄壮的大公司可以这么玩,创业小公司则要小心。人越多,水平越低、管理越难,效率更差,心态越混。
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跟你一起创业。在创业时期要寻找这些梦之队: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平凡、团结、有共同理想的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请进一些优秀的人才,对投资、对整个未来市场开拓才有好的结果。尤其那些 35~40 岁,已经成功过的人,他们已经有钱了,他们成功过,一起创业非常艰难。
优秀的人才要求多,招募成本更高;想法多,很难统一共识坚决执行;选择多,随时可能因为诱惑和压力跑掉。创业公司应该要找那些渴望成功、有潜力的人,知识技能经验都可以补,心态却很难影响。
一个创业者可能在很多地方放权,但有几个职能别人永远不能代替,这就是企业愿景的建立、文化价值观的打造、核心团队建设并且凝聚人心和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无法放权的地方,也是创业者最累的地方。
创业公司是创业者意志的延展和体现,创业者是这个公司的“魂”,什么样的创业者就塑造什么样的公司,所以这些虚的地方,只有创业者自己去打造。
马云不止一次地说过达沃斯是一所学校,而达沃斯的所有论坛都不会谈具体问题,都是对未来两三年内世界将会发生什么的判断。
视野!格局!尽可能的多见世面,拓宽视野,扩大格局。当然,是根据自身状况的提升,而不要走极端的成了出租车司机论国策。
对于余额宝未来的前景,马云并没有太大的担心,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永久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即便它的生命周期再短暂,也必将非常光荣。」
所有事物都有生命周期。一招鲜可以吃遍天,但这一招也会变的不新鲜。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守住永恒”,而是愿意接受放弃、拥抱变化,一招不鲜,还有二招三招以致很多招都可以各自新鲜。
所以,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不是技能、专业、能力、情商,而是人生的使命感和价值观,而企业同理。
这些最深层次的东西,构成了人的内驱力。而内驱力的不同,又推动人走到不同的地方。
在我这一代,我 20 岁、30 岁的时候我也抱怨过,我父亲为什么没有地位,为什么不是局长;我舅舅为什么不是银行里的;我为什么去应聘了 30 几份工作,没有一个录取我的。我也抱怨过,但是停在原地抱怨有什么用?我后来变成我那个时代没有抱怨的人。创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你喜欢它,你喜欢这个工作,你喜欢做这件事情,那是最大的激情,最大的动力所在。如果你为了挣钱,永远有比你想的更挣钱的东西。你选择是因为你喜欢,你喜欢就不要抱怨。
抱怨可以缓解情绪,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缓解情绪也是有用的,可以获得短暂的心里舒适,而只有解决问题才可以让你长期心里舒适。所以,看你怎么选喽。
不是每个 80 后、90 后都会成功,但是有人会成功。不是每个 60 后的人都会成功,但是有人会成功。谁会成功?你勤奋,你执着,你完善自己,你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去完善社会,这样的人会成功。我不是一个成功学的人,我不喜欢看成功学,我只看别人怎么失败,从别人的失败里反思什么事情我不该去做,从别人的成功里反思他为什么会成功。我要学他的成功,还是学他的精神?所以没有什么抱怨的,坦荡地看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
你不一定会成功,但一定有人会成功。那么,你要不要努力,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成功概率?
我们人生到这一世,不是来创业的,不是来做事业的,我们是来体验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怎么可能公平?你出生在农村,盖茨的孩子出生在盖茨家里,你能比吗?但是有一点是公平的,比尔·盖茨一天 24 小时,你一天也是 24 小时。
这个世界不是公平的。所谓公平只是强者对弱者的照顾。当你拿着一手不太好的牌,你要不要把它打出可能最好的水平,还是选择放弃?要知道,有的人的牌比你更差,而有的人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有。
虽然《赢在中国》我还没看完第一季,马云的相关信息、视频我也看的没那么多,但马云的形象在我的认知中已然开始丰富立体起来。甚至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好像 Michael Jackson 一样,直到多年之后,才有更多人真正认识他喜欢他赞赏他。
马云于我来说,也是如此。
感谢 Ch3NN 协助整理内容和排版
Member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