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成长创富

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我留意到在多人交流中可能普遍存在的一些表达问题:


  • 答非所问,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没有听清听懂问题,或许是没有在意问题而只想说自己关心的,这时需要提问者反复深入直到对方理解问题本身;
  • 跑偏,说着A就扯到B然后说起C,这时需要锁定问题,一个没结束不要进行下一个;
  • 混乱,大家都以为自己在说A,其实一个说的是B一个说的是C,这时需要逻辑清晰,将概念定义一致贯穿始终;

模糊,想要表达但表达的不到位或提供了太多噪音,这时需要启发鼓励,不断确认使之清晰明确。


此外,交流中最常见的是意见不同的双方互不让步,或是某方消极对抗,最终结果都是无法真正达成共识。对于这种情况,更有主导力的一方应该先就相同之处达成一致,再找到不同之处继续明确。在明确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上面所述的表达问题,一方面需要有较强的耐心和逻辑,抽丝剥茧来分解问题,从统一认知切入推动最多共识,再把暂时无法共识的部分搁置缓冲,下次再议。


抽丝剥茧的方法是“拆解确认”。无论是针对多人还是某个焦点角色,将其所述尽可能的拆解成不同性质和层次,比如事实和看法、前提和推演、确定的和不确定的等等,并对这些“最小单位”逐一明确概念和具象、分析探讨,记录共识和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和背后关联的复杂细节,可以用部分递进的方式来代替非此即彼的对立,直到最终获得彼此都能接受的结果。


需要知道,多数的内部交流的目的并非要一争输赢,而是共同解决问题。应当鼓励大家在心态上客观忘我,找问题找漏洞,再一起来面对问题补漏洞,这样的交流更会让整体受益。


多人交流的有效程度,往往受到组织者的直接影响。召集大家出席的人或在场最高级别的人或影响力强的人不一定是组织者,组织者是能够把握主题、控制节奏、影响结果的那个人。优秀的组织者在逻辑、情商、心态和控场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组织技巧和经验也是需要一定积累习得。在部分人因为内向或没有兴趣参与话题时,在部分人强烈表达自己忽视全场时,组织者可以敏锐感知并将其引导到的适合的氛围中,组织者“组织力”的强弱,决定了交流的有效程度。


当我们的关注点从交流的过程细节中跳出,转到对交流的“目的”和“有效”的思考和改善上来时,它就会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