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买了几套《生财日历 2020》,前几天翻看了下,把其中一些我欣赏和有共鸣的内容做了摘录整理,加上部分我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识己识人



来自「亦仁」的主题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决定他做事的水平。

这里的“审美”指广义的“审美":他所见过好的、高水平的、厉害的人或事。

对个人来说,如果没有见过厉害的人,就觉得自己还挺好。一个人要成长,很重要的一项努力就是扩大视野,提高标准,而这些主要靠与外界的接触来实现。否则你以为自己8分蛮好的,但满分是100分,甚至是1000分,对标准的认知直接决定了你的上限。对企业来说,标杆的作用就是让你知道什么是参考标准,看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来自【飞】的主题


曾经的我以为别人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后来我认为我的世界就是别人的世界,现在的我发觉世界并不只有一个。你越早认识到这点,知道越多的世界越能赚到钱。

如何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要和同行业的人交流,去跟不同行业的人做个自我介绍,抛弃你的那些行业术语和细节,你能否做一个三分钟以上的自我介绍,尝试以后你就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三到五分钟的自我介绍,这个很重要,值得仔细思考,刻意练习。虽然我曾对自己写过一个几百字的文字包装简介,但其实还不够。这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包装、自我传播的最佳实践,强烈建议每个人都能做一下,包括我自己。(希望在留言里看到大家的自我介绍)


来自【李晨】的主题


要尽早打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案例。

成功的经历能帮助你更好的成功,让自己有做成事的自信,也给别人一个相信你能成事的理由,这是做事的基础;人只要不断往高处走,路上遇到的人也会愿意追随或提供帮助,有人相助,这是做事的机缘;聪明人欣赏聪明人,登上山顶见到的也是山顶上的人,视野角度思考方式都会不一样,这是做事的格局;最后无论我们制造的“成功案例”是大是小,靠实力还是好运气,其实都特别有用,真的。

要尽早打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案例。无论大与小,要打造,要尽早。这是你和别人最主要的区分,也是最好的起步点。


来自【卫夕】的主题


做一个有作品的人。

什么叫作品?就是它花费了你大量心血能拿出来让人惊叹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个项目、一篇文章、一次演讲,作品的特点就是能让人啧啧称赞、有传播性的东西。

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每天工作也非常努力,投入了大量精力,但由于过于分散,因此做出来很多平庸的东西,最终没有人记住你的产出。

2002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无厘头啊,无理头》,2011年出版第五本书《好玩的书》,都算是我的作品,它们无论在创作过程中,还是最终的结果上,都对我价值颇丰。但它们也只是“作品”的一种,和上面的成功案例一样,都是你非常好的社交资本。


来自【关健明】的主题


现在这个年代,所有人都要去互联网上打造自己品牌形象。你成了哪怕一个中V小V,好好做,认真做,收入都是打工的5倍以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认识很多聪明人,他们会邀请你一起合作做项目赚钱,你会发现赚钱没你想的那么难。

貌似2004年我成为当年互联网十大博客之一(可以查到,但我觉得出处的权威度不够),包括当年,以及今天的Caoz,都是某种V的存在,它实质上就是你的社交资本,以及无形资产和有价资源。不并是所有人都必须成为以及适合成为某个V,首先它是一个被验证的、成熟的路径,更重要的它是提示你,你需要有自己个人品牌(定位和对其他人的影响)。


来自【卫夕】的主题


对于个人而言永远有机会,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极小的细分领域,然后做到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就有充足的机会。

创办一家足够牛逼的公司,需要选择一条足够宽阔的赛道。然而实现个人的能量爆发,只需要一条极窄、极小的机会就行。

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意味着从一开始你就拥有环境优势。每个城市每条街都有各种饭馆,无论大小,只要你好好做,就有机会赚钱,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作为个人,只要你在细分领域和专业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哪怕作为相对的专家也会有机会。细分、专注本身就是成熟常见的策略,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我们更能如鱼得水。


学习成长

来自【明白】的主题


我们只有看足够多赚钱案例,并且深入思考,记在大脑里。以后如果遇到新案例(需求、场景、产品),我们才能从已有记忆里,提取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做出有效行动:

1.开眼(多看)

2.复制(模仿)

3.贯通(改进)

上面3步,是培养赚钱能力的一个大框架,大家按照这个思路练习,能加快成功速度。

我近几年来唯一看的杂志是《商界》,很多人会觉得它肤浅,我也同意。但对我的价值就是通过简单粗浅的信息,让我可以最低成本的拓宽对这个商业社会的基本见识。


来自【明白】的主题

当我们碰到一个很厉害的理论、模式、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想一下,这个理论、模式、产品, 能不能套用到其他领域、场景、用户,理解了这套组合拳的打法,你会发现,互联网到处都是赚钱机会。

这个“明白”是真“明白”,因为我懒所以我没有这么做,但我很赞同这个路子。

来自【V先生】的主题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如果老路走得不顺,或许你可以出来看看:新的城市、新的圈子、新的信息源、新的效率工具、新的合伙人、新的平台、新的产品、新的目标人群、新的获取流量的方法、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资金来源。

新解“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提到过“三风水”也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改变,那么最重要的认知差异,也正是通过对“新”的接触产生的。


从零到一


来自「亦仁」的主题


不要看不起小业务,任何一项微不足道的小业务、小痛点,在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和杠杆下,可能都藏着头惊人的赚钱怪兽。

比如“安心记加班”、“小睡眠”、“小豆苗疫苗助手”这种看似小的需求,到今天其实用户量规模超出你的想象,中国这个市场的大,真的给了创业者很多机会,而且只有在中国才有的机会。


来自【亦仁】的主题


山寨是创新的开始,抄都抄不好,自己做更不行。先抄后超,抄的基础上微创新。

商业不是为了证明你有能力独立完成,而是看谁最短的时间跑最快,是否独立不重要,这是一场开卷考试。

无比赞同且随处可见的方法,先抄再超。做创作可以创新独特,做商业就一定要赚要赢,用结果说话,而不是用风格自我标榜、陶醉和为失败找借口。


来自【李晨】的主题


在创业初期与其思考如何创新还不如去寻找对手都比较弱的战场。

直接Copy模式都可以赚钱的市场,是真正的有市场红利的好市场,不要害怕Low,越Low聪明人越少,越好赚钱。

真理就是那么简单、直接、粗暴,但是有效。如果能从自己的假象梦境里走出来,认识现实、接受现实,真正按照现实规则去行事,我想很多人都容易成功,而不是理直气壮的怨天尤人。要怨,就怨自己的愚蠢和固执吧。


来自「V先生」的主题


进入一个行业,快速学习的方法是:标杆学习。

找出这个领域做成功的人,研究他做对了什么,掉了哪些坑,哪些是自己在目前这个阶段可以模仿的,哪些教训是需要避免的。

标杆无需太高,跳一跳够得着就好。研究数亿身家的李嘉诚和马云,不如研究生财有术里的高手,如何赚到第一个十万、第一个百万、第一个干万。

道理都是相通的,标杆学习法,对公司和个人都适用。



创业实践

来自【百川】的主题


任何商业模式都有Bug,我们应该考虑风险,但是不应该吹毛求疵追求完美,更不应该用极小概率的事件否定自己全盘的商业。开一家饭店,可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出事故,那是不是我开饭店这生意就不用干了?

商业就是冒险,越具有野心,冒险就越多。我非常相信马云所说的:“我们把能犯的错都犯过了。”在我所知道的大小公司里,大家都会犯错。只需要注意,不要犯致命错误就是了。以及,犯错和冒险还是有所不同,我更偏向于关注后者,简单来说,就是值不值得冒险?


来自「黄立强」的主题


跑几百个号的人不是上来就规划要做几百个号的生意,而是一个号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最后扩充到100个。

起步忌大忌全。把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实践到早期创业上,就是单点切入、聚焦突破、快速迭代。今天的小米几乎什么都有,但最早只从一件事开始,就是开发MIUI系统。

来自「阿彪」的主题


试错成本高,对于个人或小团队是非常危险的。小团队或个人应尽量避免试错成本高的项目。

尽量精益创业,模式还没走通就想着做大做全,花了不少的钱和时间精力,做的这些都是无用功。

看上去很简单一个生意,随随便便启动资金就是二三十万人民币。测试阶段烧钱较多,而且还不一定能测试优化出来。尽量避免试错成本高的项目,对于小团队或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来自「黄亮」的主题


现在互联网上信息太多了,如果什么都留意看的话,脑袋就不够用了。但是有一类信息,一定要特别留意看,那就是广告,一个能持续投放广告的业务,一定是赚钱的,不赚钱的那些都死了。

来自 【Petter桐】的主题


裂变传播也服从二八原则,《小群效应》提到一场传播活动46%的参与是由0.8%的人分享产生的。

在裂变活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平摊经费给所有分享者,倒不如集中经费,高利益驱动头部连接者,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裂变效应。


来自【xyzi】的主题


论哪个App最能把用户转化为自己的水军,我认为当属墨墨(一款背单词App)了。

在所有App都在问用户“自己好用吗?"、“好用给个五星呗”、"不好用来吐槽一下“之类的话,墨墨成功地通过单词上限量奖励,激励了用户去写评论,又十分成功地通过“撰文教学”转化用户成为好评水军,占据最具有宣传效果和用户转化率的平台。

来自【黑少爷】的主题

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测试推广效果,发现微博上的效果最好,于是我们注册了近千个微博账号,上百个品牌,全网覆盖,最高峰的时候,微博上搜索“纹眉”的关键词,出来的店铺广告基本上都是我的,换句话说,我们把微博这个渠道全垄断了。

来自【柚子】的主题


找公用版权领域的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制作,使得其更符合大众的需求,比如《水浒传》、《红楼梦》,进行再加工再传播。

比如案例中的主人公,将圣经做成一份西班牙语版本的iOS App,并在一段时间后出了西班牙音频版本的App,每个月赚到10000美元以上被动收入。


来自【Maors】的主题


不妨把这模式称为高手操作傻瓜化。

比如小白不会制作精美的PPT,那么PPT模板就出来了;比如小白写法律文书会没有思路,不知如何下手,那么来个法律文书范本呗;比如大学生求职信写简历没经验写的不好,求职信简历模板来了;比如沟通时表达逻辑不够清晰有逻辑,练练金字塔原理呗;比如PS软件对技能有一定要求,那美图秀秀就填补了这一空白。

来自【MOJI】的主题


广告优化实际就是一个慢慢缩小范围的过程。

就像出海捕鱼,为什么要用渔网?因为我们不确定鱼在哪里,首先要选定渔网能够覆盖的范围,撒下网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等鱼游到渔网覆盖的范围内(收集的数据达到一定的统计意义),然后再慢慢收缩,最后把网拉上来,仍掉小鱼,死鱼(排除转化率不高的入群)继续撒网。慢慢地我们就知道哪个海域,什么时间段,会捕到什么样的鱼。


经验感悟

来自【贾万兴】的主题


忙本身很可能是大部分人追求的一种状态,显性的忙会得到周边人的认可,这种认可会上瘾,促使我们为了忙而忙下去,甚至彻底遗忘自己的目标。

扩展阅读:你的工作是轻松有效,还是无效瞎忙?


来自【刘大猫】的主题


回头来看自己那些赚钱的事情,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己做的赚钱的事,回头看都是小事情。而那些做过的赔钱买卖,却往往都是些自认为很大,很宏伟的事。

多数人只要把小事做好就最接近赚他能赚的大钱。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成功的项目大都小投入大产出,四两拨千斤,而失败的项目都是大投入负产出,憋大招玩到死。成功的公司会有相似之处,是因为事情本来就应该那么做。


来自「沈小善」的主题


找到你喜欢的,热爱的事情。因为只有热爱才能让你不计成本的投入,才能全情贯注的研究,不要说十年二十年,只要不断行动五年,你大概率在你喜欢的行业算是万里挑一,做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好又能赚钱的事情。


王强老师说过“能够超越爱的是兴趣”。用收入多少来衡量成功大小是很扯淡的,只有少数人来说他们的目标和兴趣只有金钱数字,而和做什么无关。常见的两种路径是,因为兴趣喜欢,所以做成一件事并且越做越好,或者是赚到一定的钱后,去做喜欢的事。只是我想前者的幸福长度和程度会比后者更大吧。


对以上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购买《生财日历 2020》或加入亦仁的“生财有术”知识星球获得更多信息和交流。


P.S. 我并没有加入和运营任何知识星球,就像我不主动参加任何论坛交流的会议一样,并没有这样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