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成长创富

说实话,直至今天我对KPI、OKR都不太了解,当我真的需要应用一些管理方法的时候,我用SOKA。


SOKA和日语“そっか”(发音“搜噶”,意思是“原来是这样啊”)的发音一样,2020年初首次在《全球创新视野》上被刊登分享,并逐渐在中小型新公司流行起来。SOKA方法精炼实用、高效简洁,参与者往往会在轻松简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受。


S,是Spotting Target,聚焦目标。

O,是One Thing,最重要的一件事。

K,是Key Point,关键节点。

A,是Aha,原来这样。


稍微解读一下:


Spotting Target 聚焦目标


聚焦目标首先是设定目标,看似是最普通的管理事项,但也是最难的。没有目标,或者是目标错误,都会造成公司管理和发展的很多问题。


设定目标是战略决策的结果,在我的旧文战略是什么战略是什么(2)中提过,战略是“做什么”,战术是“怎么做”。思考制定战略的核心是选择取舍:要什么,舍什么。


然后是聚焦目标。如果设定好了目标,那么所有做的事都要和目标相关,反过来,绝对不去做任何和目标无关的事。任何事情在做之前,都先要问个问题:“这个事和目标有没有关系?关系多大?”然后以此决定做或不做,优先程度以及投入程度。如果不是按照这个方式来做事,那么目标就形同虚设,你定你的目标,我做我的事,最终结果必然无效或者低效。


关于聚焦目标的想象训练是这样的:四周完全黑暗,一个聚光灯打在靶心上。所要做的,就是聚焦、相关。


One Thing 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我的旧文 你的工作是轻松有效,还是无效瞎忙?分享过《The ONE Thing》这本书,而SOKA的O正是这个理念!


当我们设定一个目标后,往往会想做加法,做很多事,但最有效的,反而是要找到那个O,就是One Thing里说的“做了什么事之后,其他的事就不用做了或是变容易了?”的那件事。


俗话说“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具体到工作中则是“不要拿焦急忙碌来掩盖愚蠢无效”,如果无效,做再多都徒劳,如果有效,一件事就够了。如果不相信一件事就可以有效,往往是因为对事情的理解思考还不够,对应的解决方案选择太少,所以就拼命做多做加法,给自己营造一些毫无意义的充实感和安全感。


因此,应当要避免做加法,避免多线程工作,因为会影响结果和效果。反过来则是,做减法、单线程,足够投入保证最终结果质量。


所有做事都是有成本的,应当建立并训练自己对于机会成本、价值判断、投入产出比的概念和意识。举几个例子,比如只看到了做某一件事的成本,但并没有看到因此没去做其他事的机会损失,这个就是机会成本的考量;同样8个小时的劳动,工程师比清洁工赚的多,因为事情的商业价值高低不同;同样花1块钱,你赚2块我赚200,后者的投入产出比高的多。这几个概念放在一起,讲的正是选择的重要性,然而可惜的是,不少人依然在做事之前不去思考选择,或是在仅有的现成选项中被动挑选,那么你的价值空间相比就小很多。


当然,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情况下只做一件事确实是不够,所以这句话可以稍微变通一下:最重要的(第)一件事。这样就可以先去搞定最重要的第一件事,然后是次重要的第二件事,然后再下一个。不过,抛开某些业务自身特点要求,如果你要做的事依然较多,那应该还是没有找到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且没有做透。


关于最重要的一件事的想象训练是这样的:两个数字,左边是一个巨大粗壮的1,右边是由99个小1组成的人很小的99数字。核心要点就是,一事顶一百事。


Key Point 关键节点


凡事都很难一蹴而就,更何况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了更好的实现它,需要思考设计可选路径和关键节点。我个人的理解,这就是战术了。


实现路径容易理解,比如目标是解决腹饥,那么可选路径包括:


自己做饭;

去饭馆吃;

叫个外卖;

输液;

打晕自己;

99+其他方法…


每个路径都有不同利弊以及效果,需要进行权衡选择。一般而言,推荐那些直接简单、粗暴有效的。要避免的,是那些看着漂亮但却毛用没有的,那就又回到到堆叠充实感和安全感的惯性里去了。


路径决定之后,需要确定关键节点以控制执行。关键节点就是每个小小的里程碑,拿自己做饭解决腹饥为例,节点可能包括:买菜、洗菜、切菜、炒菜、出锅…如果不小心盘子掉地上,还要考虑重新买菜或就洗洗凑合吃的方案…


设立关键节点的目的,首先是拆解任务,在一段时间内只往一个点走,这样容易靠点滴积累完成一个大任务;其次是重要优先排序,包括要事第一、跳过非必要环节、以及避免折返;最重要的是那个Point,同时它也是Check Point,已经完成哪些了,现在在哪里,下一个点是什么,整体进展正常还是异常,对相关人员如何考核等。


关于关键节点的想象训练是这样的:一座大山,有多条通道、索道、栈道、台阶可以通向山顶,长短难度不一,每个不同的道上都有多个小标记点来表示进度。需要做的,就是琢磨哪个路径是最优的(效果、成本、时间等),以及在哪些地方建立标记,可以在标记点小憩继续前行。


Aha 原来这样


这个Aha是比较逗的,我怀疑是作者硬凑的。我们在什么时候Aha呢?一般都是恍然大悟,看到一件事情全貌或者完全想明白的时候。Aha就是让你尽量提前先看明白想透彻。


必须自夸一下Aha同样和我目标笔记的理念相通,就是回顾复盘。Aha让参与者从具体执行中强行抽出时间来,做整体的、第三人的审查。


如果只是低头干活不抬头看天,干着干着就很容易干到沟里去。必须结合具体事项,定期展开审查回顾,复盘调整。


如果你制定了一个全年目标,那么最少每个季度要做一次全面审查,内容包括:


有没有目标?目标是否依然合理?

所有工作和目标关联程度如何?

最重要的事是否依然重要?

可选路径是否依然最优?

关键节点进度是否正常?

有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有哪些经验教训?

下一步该做什么?


如果需要调整,则进入新一轮的SOKA;如果一切顺利,则可以放心继续埋头干活。


第三人的审查,意思就是要求自己客观,以不相关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事,避免情感影响。因为只要人都会对自己的事格外看重,无法做到理性思考。


这么一来,自然就“原来这样”、“原来是这样啊”了。


关于原来如此的想象训练是这样的:一个人站在迷宫里,手里拿着一张从鸟瞰视角拍的迷宫和他当前位置的照片。


其实想想,SOKA和传统管理学上的“目标、计划、执行、管理”或是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相比,核心实质并没有本质不同。


SOKA所做的,是针对某些常见问题做了深化强调、把整体极简提炼出来。对业务相对简单的中小型公司而言,可以让参与者不必系统的理解全部和全面兼顾,更容易去理解和执行。


SOKA!